BIM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“建筑信息模型”的简称,由美国查克伊士曼博士1974年提出,其被定义为:“建筑信息模型将所有的几何特性、功能以及构件性能,整合到建筑项目生寿命周期内的单一相互关联的描述中。同时,这个单一的模型还蕴含着处理全过程进度和管理的信息。”
头豹研究院认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应用于建筑工程设计、施工、运营、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一种信息化技术,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和参数化的方式建立建筑工程模型,从而实现管理项目全生命周期历程.优化工程项目资源、缩减工程开支、提升工程施工效率等目的。
BIM技术发展历程
20世纪80年代,Graphisoft公司提出了Virtual Building Model的理念,BIM技术的研究初步开始。随着ArchiCAD软件的推出,这让更多的企业了解了BIM技术。到20世纪90年代,欧洲和北美对BIM的研究热情高涨,由Nederveen和Tolman教授正式为BIM命名为“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”,并且将建筑模型与信息技术模型相结合,使得各个参与方共建“建筑信息模型”。直到21世纪初,Autodesk公司在《BIM白皮书》中,对“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” 做了整体的论述,说明建筑信息系统模型到了发展阶段。由Jerry Laiserin对BIM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,并说明了BIM一词的演变过程,使其达到广泛的推广。
自2001年开始,我国即开始积极推广BIM技术的应用。国家科技部于2001年制定了“解决科技重点问题十五规划";,课题为";基于IFC国际标准的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";,并对BIM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。
2006-2010年间,国家科技部“十一五”规划为BM技术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,我国BM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,包括规范标准、BIM建模系统和施工管理系统,并应用于部分实际工程案例中。
2011年起,我国BIM技术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住建部《2011-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》首次将BM纳入信息化标准建设内容;根据《2016-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》),BIM成为“十三五”建筑业重点推广的五大信息技术之首;
2015年,住建部印发《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》),提出:到2020年末,建筑行业甲级勘察、设计单位以及特级、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;到2020年末,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、施工、运营维护中,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%: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;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[1]。
2021年4月,住建部发布《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(2021)》,提出大力发展数字设计、智能生产、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,加快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研发和应用。
2022年1月,住建部正式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建筑业发展规划》,在BM技术集成应用专栏提出:到2025年,基本形成BM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,包括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研发、完善BM标准体系、引导企业建立BIM云服务平台、立基于BIM的区域管理体系以及开展BM报建审批试点。